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打印
tT

有一种艺术,叫邪恶!-《心理罪》

有一种艺术,叫邪恶!-《心理罪》



小说《心理罪》原名《画像》,讲的是一个凶手为受害者画像,方木为凶手画像,作者为我们“画像”的故事。这里的画像,不是看着你,帮你画像,也不是像《达芬奇密码》里的,一幅画里隐藏天大的秘密。这里的画像是指公安刑事侦察中的专业术语。画像者必须要有相当高的“画像”天赋,敏感、心细如发,同时又有着高智商的思维逻辑。如本书的画像者方木站城市最高的一座楼顶说出:“他不是在强奸那个女人,他是在强奸这座城市。”——这就是一种画像,他根据犯罪心理学与死者受害方式准确推测出凶手在现实中有挫败感,需要在城市的最顶楼征服一个女人来满足自信的病态心理,又从发生现场的点点痕迹推测出凶手体形、身高、文化程度、类似经历等等。
小说中的凶手有三个词可以确切地形容他:天才、魔鬼、艺术家。同样吻合这三个词有一个比较出名的人你或许记得,那就是希特勒,一名当画家不成而成政治家的天才魔鬼艺术家。他把战争当作一门艺术。他在和他的属下在谈起闪电战中曾这样描绘:一排排战机穿过雾蒙蒙的城市,投下炸弹后,阳光出来后尘土飞扬的城市——小说中的凶手制造死亡场面给人的画面感也极具感染力,充满邪恶与艺术感,给你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让你从心底涌起无尽的悲凉。
《心理罪》中的凶手有着希特勒的意志、执狂与神经质,他用嫉妒当动力,制造死亡当艺术,他精通世界各国艺术犯罪的典故与缘由,并乐于效仿制造这种邪恶的艺术,完案后留下标记或细小物件,这标记又与各国艺术犯罪的典故联系在一起,暗暗透露出下一个凶案的目标或犯罪地点——这标记或细小物件是对高智商画像者方木的挑衅,让他去猜,一猜错就错过,一错过就是几条人命。小说语言简洁,情节紧凑,故事层层逼进,把《犯罪心理学》与《犯罪百科全书》融入其中,这将为小说添加了不可否认的底蕴与内涵,形成了典型的雷米式“心理犯罪悬疑小说”。
也许大多读者最初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担心,《心理罪》的出版会不会引起一些有着犯罪心理的人无意中看到这本书而效仿起本书凶手的谋杀方法,当你看过本书后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就如一位父亲总害怕学校里的性教育让他纯洁的女儿双眼蒙尘。我们只有懂得了解了犯罪心理特点才能及时发现治疗,从而树立起强大的内心抵抗这种阴影。
对于网络文学的普遍杂而混乱,到处是一脚毁灭一个星球的科幻,男的种马、女的花痴的言情,血淋淋、赤裸裸的视觉恐怖,幼稚而又漏洞百出的推理,实在推理不出就解释为“鬼怪制造”,要不就是一切皆因幻觉或过分夸大催眠作用的浪俗故事,《心理罪》对故事本身力求科学数据,以及从故事的本身过度到对犯罪心理的关注,作者对自身所学领域的严谨态度令人尊重。
心理犯罪悬疑对于国内恐怖悬疑市场来说是个空白,出版方把称为“中国第一部心理犯罪悬疑小说”毫不为过。并且《心理罪》在出版前在发行量每期近百万的《今古传奇》杂志得到了良好的检验,受到的千千万万读者的追捧。但,作者在实体书的前几章中,看似无关其实暗埋隐线的写法是危险的,虽然只有几千字,但它不仅影响了阅读的整体节奏,对于生活压力大,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是个不小的的冒险,因为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方木一样从一粒毫不起眼的纽扣上猜出附近还有一个小孩可能遇害,也不会在没有语言暗示的前提下对看似无关的情节过分留意——作者的暗埋隐线要看到后面回头再看前面才能看出他是在暗埋隐线。对于看过了“看似无关的情节”的作者来说,这本书就等于是蒙了土的金子。没有耐心看过“看似无关的情节”的,他看到只能是一堆黑土。另,作者时不时唐突跳出《第七个读者》的人名而未加说明,常常把人搞得人晕头转向,在这一点我们要替作者惋惜,如果作者的《第七个读者》先出版,那么这个问题将不是问题,还能引起来两本书相
互推动的热售。对于第一次出版长篇的雷米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但是有理由对他有比一般作者更高的期待。

《心理罪》在线阅读:点击阅读
返回列表